看杜拉拉从小资到高产 揭秘职场晋升必然规律
看过《杜拉拉升职记》的朋友大概都不会忘记:当面试的新人帕米拉智商、潜质明显高过她本人的时候,杜拉拉出于自我保护、本能地希望把她挡在门外,但心中还是知道这样做不妥;而在此后的工作中,拉拉虽然对帕米拉不放心,却没有人为地对她设置陷阱,而是采取了谨慎使用、逐步接纳的心态。
再比如,面对办公室装修的艰巨任务,杜拉拉迎难而上,为了节约预算,甚至要求供应商把现有的门框拆下来,翻修、抛光、上漆后再使用,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成本,也为自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。在整个杜拉拉的升职过程中,伴随着拉拉职业经验的积累,处理问题的手段越来越娴熟,但难得的是,她并没有因此失去本色,仍然是一个朴实的、积极进取的、愿意为他人考虑的人,是一个别人可以信赖、可以托付的人,我想,这是许多老板都愿意提升她、任用她的深层次原因。
杜拉拉的故事令我们想到一个恒久的话题:用人之道。我们不妨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用人问题。 对于职场中的人士,可以建立一个坐标体系,横向是工作能力的高低,纵向是品质纯度的高低。工作能力,毋庸多言,而所谓“品质纯度”,是一个很不容易说清楚、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能够感觉到的概念,它是指一个历经职场洗礼的人、在多大的程度上仍然能够在内心深处保有对人的真诚、对事的责任。按照这样的坐标系,我们可以将职场人士划分为四个象限。
工作能力差、品质纯度低的员工:企业淘汰的对象。
工作能力强、品质纯度低或者难以判断的员工:宜慎用、少用。
工作能力差、品质纯良高的员工:可以培养、可以大胆使用,但恐短期难委以重任。
工作能力强、品质纯度高的员工:企业任用的重点对象,是我们所期望的真正的职场高手。
大道至简,职场功夫不是越做越厚黑,而是能够在对职场不懂、了解、熟知的过程中,不失去对个人价值信仰的秉持,不失去对健康、淳朴、诚实的人生理想的追求,否则就会变成“职场油条”,失去令人可信、可爱、可敬之处。这就好比武功的赛场,每个人都喜欢叶问式的谦谦君子,把武功发展到极致,却没有花架子,依然朴实、可亲。
幸运的是,杜拉拉就是这样的员工。由此,杜拉拉被任用、被晋升,实在是职场的必然。
“认识你自己”不仅是拉拉们的首要任务,也是企业的重要工作,在招聘面试、选拔晋升等诸多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
杜拉拉们的“彼得天花板”
管理大师亨利·明茨伯格认为,经理们并没有按照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按照职能来工作,而是进行别的很多工作。明茨伯格将经理们的工作分为10种角色。这10种角色分为3类,即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,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。值得一提的是,明茨伯格的研究时代主要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,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北美比较成功的经理人而言,是一个分析总结的结果。换句话说,如果经理人不够成功,也进入不了明氏的 “法眼”。因此,对于经理人如何成长,怎样成长,经理人员的角色如何形成,怎样积累的过程,明氏并没有完全参透。
不过,杜拉拉倒是给了我们一些这方面的启示。事实上,没有天生的经理人;即便有天资聪颖、禀赋极高的,也有后天积累的一个过程。因此,我们可以这样认为:经理人的10种角色绝非一日之功,而是长期积累的沉淀所得。如果放在杜拉拉身上,她的每一次工作变动,每一次晋升都伴随着一次角色的改变,一种甚至多种经理人角色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,逐步成为一位职业和资深人士。杜拉拉都能成为职业经理人,你我他也可以这样。正因如此,无论古今,才有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一说。
值得关注的是,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杜拉拉,都可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或早或晚地遇到 “彼得天花板”。其学术上是指“彼得原理”(The Peter Principle),这种被动的结果又称“彼得高地”;实践中,我们常称之为“玻璃天花板”。它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·彼得(Laurence J。Peter)在20世纪xx年代提出的重要定律—在层级组织中,每个人都可能被晋升到不胜任的位置。可见,“被……”从那时候就已经流行开来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