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杜拉拉从小资到高产 揭秘职场晋升必然规律
比如,李斯特虽然不太帮杜拉拉,却有个好处,杜拉拉觉得李斯特信任她,给她“充分授权”。以前玫瑰管她的时候,很细节琐碎的事情都要请示汇报过才可以行动,搞得人做起事来缩手缩脚,拉拉时常为此郁闷。而到了李斯特这儿,一般就大的原则和他沟通过后,便放手让下属自己去干了。拉拉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觉得很爽。
主动性:全力以赴VS尽心尽力
从个体来讲,别人做不成的工作而你能够做成,那你自然会成为瞩目的焦点。如果你以别人都没做成而推脱或者怠慢,那么你将错过太多的成长契机。每一次挑战其实都是一次发展的机会,对个人、对企业都是如此。杜拉拉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好—主动承担责任、主动加班、主动沟通、主动学习。
现实中,“高不成低不就”大量存在:简单的工作不愿做(即使是简单的工作,能否多、快、好、省地完成,也是差别极大的);难做的不敢做。这种现象也在很多的人身上存在,表现为挑活、推脱工作等。
问题是很多工作都是被上级或者他人指派的。有多少人能对被指派的活还那么有激情呢?除非是自己规划的,否则带着激情去完成被指派的工作的人不会很多。抱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。如果没有主动的激情,只是等着安排工作,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,那么试图达成高执行力几乎是不可能的,注定只能成为一名平庸的人。
为什么有些人需要别人告诉他们需要做的事,而自己不主动思考自己该做什么呢?为什么很多人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智慧、想象力和创造力?他们也清楚地了解公司的发展规划和自己的工作职责,但就是不立刻着手去做,而是一定要等到上级交代之后再去做呢?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主动工作呢?
追求卓越是源自人类内心的一种深层冲动,是深入内心、具有强迫性的原动力,几乎无法靠外在力量强迫而实现。追求卓越必须超越自我。因此,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讲,最高的要求、更高的目标永远都是自己确定的。组织确定的、别人或领导确定的目标与标准相比之下都不是最高的。他期望自己走在组织的要求之前,而不是被别人的要求推着向前走。他一直掌握着主动,他一直在挑战、超越自我,他随时准备着展现出超越他人期望的工作表现,他期望着给他人带来惊喜。这就是对追求卓越之人的真实写照。
“全力以赴”与“尽力而为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境界。“尽力而为”最多使出了100%的能力,绝大多数情形下其实有所保留,甚至大打折扣;而“全力以赴”的人会超水平、超能力的发挥,只有百分之一百二地努力,才能给团队、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惊喜、更多的突破,才能形成超强的、卓越的执行力。
职场功夫不是越做越厚黑,而是能够在对职场不懂、了解、熟知的过程中,不失去对个人价值信仰的秉持,不失去对健康、淳朴、诚实的人生理想的追求。
“晋升矩阵”中的杜拉拉
杜拉拉为什么获得了成功?是运气、职场技巧,还是另有其他原因?其实,放在500强外企背景下的杜拉拉故事貌似绚丽、刺激,却并未脱离普通人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。
美国著名职业学家萨柏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,即:成长阶段、探索阶段、建立阶段、维持阶段、衰退阶段。一般来说,22~24岁是人生的职业尝试期,这一时期的青年开始选定工作领域,开始尝试着从事某种职业;25~30岁则是人生的职业变动期,这时,很多青年开始对初选的职业产生不满,开始进行再选择,开始变换职业和工作; 31岁之后,多数人才最终确定职业,开始致力于稳定的工作与职业发展。
小说中的杜拉拉,大学毕业开始职业生涯,第一家雇主是国营企业,一年后辞职来到广东的民营汽车配件公司做业务员,由于不堪老板的《陋室铭》与性骚扰,愤而辞职,几经周折,在26岁的那一年进入了梦想中的职业天堂—某知名外资企业。这一职业变迁虽不乏传奇色彩,却与萨柏的职业发展路径理论非常契合,而且与我们很多职场人士的发展轨迹也是不谋而合,可见,“三十而立”很有道理。
既然杜拉拉的成长路径并无神奇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:为什么杜拉拉能够脱颖而出,从“小资”发展到“高产”?为什么晋升杜拉拉?每个老板有自己的标准,我之所以愿意晋升杜拉拉,并不因为她的“职场技巧”,更不是她的所谓“学习能力”,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在职场的压力之下仍然保持着积极、淳朴、善良和本真的人,一个没有因为职场的磨洗而失去自我的人,一个值得信赖、可以托付事情的人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