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冀光: 无法停下创业的脚步
CBR在南方市场占据优势,而北方的老大则是竞争对手万网,后者由于对外拓展更为积极,也获得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注资。此后,CBR也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追捧,纷纷找上门来。在更大的利益回报面前,公司团队的心态发生变化,“大家的目的、想法不一样,就解体了”。根据董事会的决议,马为民离开了董事长的位置,而新董事长也很快离职,一个月后公司关门了。半年后该公司改换门庭并登陆美国OTCBB市场。
这次创业给张冀光带来很大的震动,“我觉得创业时,一定要用白纸黑字把大家的想法、期望值、游戏规则固定下来,虽然不可能想得那么全面、那么远。”他认为,由于自己工科出身,当时不懂金融、财务、法律,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。
“后来我们也没有再去追究那些东西,既然没有了就没有了。”19xx年,张冀光夫妇创立了中国企业网,还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。但这一次,他们的定位更为明确,就是为中小企业服务,因为互联网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,如春兰这些大企业,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IT部门。“所以我们就瞄准中小企业,他们需要这种服务,但自己做不了。从那开始一做十多年,一直到今天。”
不过第二次创业的开局并不容易。马为民在被公司被“赶”出来以后大病一场,后来张冀光又重提创业,“我们如果不做,就是一个失败者”,痛定思痛后,马也决定从头再来。
最早一批下海者
对于身为创业伙伴的妻子马为民,张冀光无限感激,又倍觉幸运。马为民是比他高一级的清华校友,在文革中同一年毕业,张被分配到山西的一家钢厂,当了6~7年工人后调到了石家庄的一家研究所。就在那里,他正式认识了高自己一届、后来成为妻子的马为民。
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开始提升,一个很流行的口号是,“知识分子要发挥余热、余光,为社会做贡献”,这激发了身在研究所,又想法颇多的张冀光,开始联络一帮人研究能够开发哪些产品,“条件一成熟就下海了”。
不过张冀光并非贸然下海,当时已身为处长的妻子马为民是其重要的支持保障力量,“就是双轨制,她有一个铁饭碗,我就去扑腾。”当时,一个清华毕业生下海去做那些被认为只有“不务正业”的人才做的事情,张冀光面临了一些压力,但他很泰然,“别人怎么看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和心态”。
张冀光去了深圳后发现那边的环境很好,就决定在那里发展,并把马为民也一起拉下海,因为他觉得马的性格过于直率,再继续快速升迁的可能性不大。最终在19xx年代初,他们南下去了深圳,进入合资企业、外资企业去打工,“打了几年工以后,慢慢看到了很多东西、学会了很多东西,就自己开始做贸易”。
“我们做过的很多事情在中国都是最早的。”他们引进计算机产品时还没有联想,张冀光清楚的记得,那时一台286就卖2、3万块钱。接着夫妻俩又做了美国高通公司的代理,后来还引进了GSM卫星导航仪。但他们后来发现做这类项目的困难,其一是人脉不熟,由于不擅长于做人际关系,很多产品进口都拿不到正式批文,其二是,“我们没有那么多资金,要想做大一定要有资金支持”,他第一次感觉到资本的重要性。
资本的意志
若干年后,张冀光才明白,资本并不只是能带来神奇效果,也可能会绊倒自己。
19xx年,也就是中国企业网成立的第二年,张冀光的朋友陈镇洪(现为天泉投资CEO)帮助介绍了一家美国的投资公司。由于有了前车之鉴,这一次,夫妇俩开始特别谨慎。当时投资协议都已经准备好了,只要签字就能拿到400万美元的投资,但是投资机构也提出了一些要求,比如业务要做到多大规模,什么时候去美国上市等。他们一想,“如果做不到,我们怎么跟人家交待啊?对不起人家。”最终决定不签字。放弃这么好的条件,让陈镇洪觉得很不可思议。
当时还有近20家投资机构表示了兴趣。“我们不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”,后来张冀光的一位10多年的老朋友帮助其介绍了担任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于品海,他当时觉得,“有这样的一个关系,应该比较靠得住,合作起来会比较愉快”,很快就签下了投资协议。甚至对方提出要做大股东的条件,张冀光也觉得无所谓,深受工程师思维影响的他认为,“你是一个财富高手,我是一个工程师,两个人把事情做好做大,我拿一小块无所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