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学良传--华清惊梦
这就是举世瞩目的临潼扣蒋的事实真相,所引资料,大抵皆为当事人的耳闻目睹,而在许多关键场合,他们又都是扣蒋的实际执行者,所以这些材料的可靠性比较高,应该说是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些重要过节的。但也无可讳言,对此多年来人们看法并不一致,蒋介石本人的记述也有明显的倾向性,如在他的《西安半月记》中,他惊慌失措、东躲西藏的情况一点也看不见了,倒成了镇定自若、从容以对的英雄,据说在听到枪声后,他即知“此决非局部之兵变,而为东北军整个之叛乱,遂决计仍回辕再作计较。乃只身疾行下山。”还有什么“今日之事,尔有武器,我有正气”等等。曾几何时,不是枪声一响,就吓得连衣服都顾不得穿,夺路奔逃,何来的“决计回辕”?不是一闻枪声,由于过于紧张,跳墙逃跑时摔伤了腰,是由卫士背着上的骊山吗?何来的“只身疾行下山”?由此,使我不由得想起西安事变后,国民党政府为“维护”“最高领袖”的尊严,并为蒋挽回点面子,曾把蒋介石后来离开西安的日子定为“民族复兴节”,蒋介石在骊山藏身的虎畔石,取名为“民族复兴石”,还在那附近修了个钢筋水泥结构的亭子,名曰“民族复兴亭”,又名“正气亭”。全国解放后,人们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,把纪念亭的名字改为“捉蒋亭”,现在改为“兵谏亭”。同时,也很自然使我联想到当时南京当局所谓西安事变是“叛乱”、系受“反动派包围”的说法,这都是颠倒是非的。蒋介石所说的“反动派”,实际是“路程派”,他的政治字典太陈旧了,要修改一下,将“反动派”改为“路程派”较为妥当。这是当年毛泽东同志说的。他谈得很好。我想,同样,对于所谓“正气”云云,也只能从反面去看,因其源盖出于蒋氏那过于陈旧的政治字典,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?
不过,我也仍然认为,这些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判断吧,我们还是继续讲我们的故事……
--------
① 刘多荃:《扣蒋前夕》,见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xx年12月出版。
② 魏基智:《蒋介石在华清池》,学术讨论会论文,未刊稿。
③ 杨中州:《西安事变》,河南人民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
④⑤ 汪瑢:《刘桂五扣蒋纪实》,见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
⑥⑦ 栗又文:《西安事变与张学良将军》,见《西安事变资料》(第二辑),人民出版社19xx年4月出版。
⑧ 张贤亮语,见《小说月报增刊》,百花文艺出版社19xx年出版。
⑨ 引自《西安晚报》登载的有关张学良轶事。
⑩⑾ 西安事变史领导小组编:《西安事变简史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
⑿⒃ 孙铭九:《临潼扣蒋》,载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 www.qz26.com
⒀ 王玉瓒:《扣蒋回忆》,载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
⒁ 常国宾:《白凤翔临潼扣蒋》,载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
⒂ 张化东:《华清池捉蒋回忆》,载《西安事变资料》(第二辑),人民出版社19xx年6月出版。
⒄ 商同昌:《扣蒋回忆》,载《西安事变亲历记》,中国文史出版社19xx年12月出版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