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课堂成为旋转的舞台(政治课教学体会)
例如在教学“我国的宗教信仰**政策”这一内容时,我提出了如下问题,“引爆”学生的思维:既然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,为什么我国还允许宗教的存在?在社会主义条件下,如何看待宗教的存在?尊重保护宗教活动是否就是保护一切宗教活动?既然宗教信仰**是公民个人的事,那么共产党、共青团员是否能信教?社会主义条件下,有无可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?一连串的“怪问”象一颗颗引爆的zha弹,投向学生的思维大海,“炸”起了无穷的波澜,学生在此情况下,纷纷“粉墨登场”,发表见解,起到了较好的效果。
三、让演出点
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师问生答,师讲生听,这与单一的舞台演出并无多大区别,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这个特殊的“演员”转,“吃”到的都是教师精选“细嚼”过的“细粮”,而富含多种营养的“粗粮”则被筛选了,且在“细嚼”中,大多数的“维生素”也被“嚼”掉了。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有如温室里的花朵,经不住严寒的考验,风霜的洗礼。为此,要培养全面的合格的人才,必需让学生“动”起来(动手、动脑、动嘴),让课堂“转”起来,师生轮流“登场”,使学生在“演”中找“食”“吃”,得“营养”,使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利!使学生体会到“我问故我在”(杨澜语)的内涵!
在学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后,学生了解了权利、义务的一致性、平等性,似乎对这一问题已彻底理解了。这时,教师适时点燃“引爆点”:既然只享有权利,不履行义务或只履行义务,不享受权利在法律上都是不允许的,那为什么在选举或通过决议时,还有弃权?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顿时窃窃私语,既而公开发表观点。有的说:弃权这一做法有待改善,应予禁止,既然让你行使权利,为何还要弃权?有的说:从权利本质特征上看,它是具有自愿性,故可以放弃;有的说:弃权不是不放弃权利,正因为享有了权利才可以弃权……心声的流露,心灵的撞击,“演员”与“观众”的互换,极好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,锻炼了思维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