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岁大学生曾参加过13次高考
在这位老师的推荐下,他从图书馆借出了第一本书《梦的解析》。也是这位老师,顾不上吃中饭,陪着情绪低落的曹湘凡聊了两个多小时。
“商法”课的老师还是一名律师,他的课让曹湘凡“有一种愉悦的感受,也能发现自己知识的千疮百孔”。他用“大家风采”、“广征博引”、“信手拈来”等词评价自己的老师。“有的老师讲民法,绝对不会讲刑法。”曹湘凡说,他是“心血来潮似的讲法”,不以教材为中心,放得开收得拢。这位大龄学生诚恳地表示,“他是大海,我是小水滴。”
不过,他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注定会留下许多遗憾:没有上过选修课,没有见过法槌,没有打过球,甚至,没有时间在校园内闲庭信步。他唯一参加的一次集体活动是去“农家乐”野炊。“这是一次快乐的休闲,也是浪漫的回忆。”他笑着说,“好像那天晚上的月光很好。”
他的大学生活似乎单调得只有上课和家教。不过,他写过的几封信倒值得一提。
一封写给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校长,信中表达了想去人大读研,要求破格录取的愿望。他列举的理由如下:在高考的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;外语考试过不了关;“对你这个权威校长的权威语言非常崇拜”;“希望和高素质的人才一起学习,提升自己”。
纪校长没有回信,他对此揣测说:“这证明我没有达到他破格录取的资格。”
一封信写给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,“批评他的两句话不合逻辑”。去年,张厅长在一次在线访谈时评价“高等教育质量从总体上来讲,通过扩招以后,不但没有下降,反而上升了”,并举例说,现在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比过去强多了。曹湘凡不认可这种说法。 www.qz26.com
在信中,他称对方“张老师”而非“张厅长”。“我是以大学生的身份与他交流,叫他张厅长就是官话了。”他解释说。他还给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写信,提出“高考命题要有学生参与”的建议,指出“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脱轨现象”,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只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。
他寄出去的信,大都石沉大海,只有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予以了回应,书记委托秘书给曹湘凡打来电话,转达了六个字:小伙子,好好干。他为此深受鼓舞。
但身为一名高龄的专科生,41岁的“小伙子”很难摆脱被歧视的命运。他为写作论文《论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的监督》,去一家检察院调研,并向办公室主任咨询:像我们这样的人要到这里来工作,需要什么条件,要找什么关系? www.qz26.com
他愤愤不平地转述对方的回答:“你要是教我们的孩子,我放心,但你要到我们这里来工作,连扫地的资格都不够。” www.qz26.com
他不满中国普遍存在的年龄、身份和学历歧视,羡慕美国70岁的老人还能做消防队员,还援引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话说,干部年轻化不是低龄化。但老曹不得不感叹:“40岁是人生的黄金年龄,却是找工作的黑色岁月。”
他的中学母校把他作为勤奋执著的典型写进了校史,曹湘凡投去简历,没有回应。他想报考公务员,但超过了年龄。他打算参加国家司法考试,“学了3年法律,不考,会很遗憾”。他也希望有人请他做培训师,在全国巡讲,培养高考的偏科人才。
在长沙寒意肆虐的冬日,曹湘凡独自一人住在那间逼仄杂乱的屋子里,凌乱的床边是一堆凌乱的报纸,那是他了解外部世界的主渠道。这位大学生没有电脑,还不会上网。他在大学取得的“巨大的进步”,是在入学的第一天,学会了发手机短信。
他曾被村民讥笑为“农民不像农民,知识分子不像知识分子”,现在,他的自我定位变成了“教师不像教师,学生不像学生”。他房间的书桌摆满了各种高考资料,《中国行政诉讼法》、《简明证据法学》等几本专业书被裹在其中。
妻子在他入学的那一天就生气地离开了他,去了深圳,她预言丈夫“一毕业就会失业”。但老曹总觉得,“多读点书是有用的”,虽然,他连妻子基本的梦想都没法满足:不如把家教做好,在长沙买个二手房。